香港人生活節奏極急速,連食飯都要快,但請注意食飯不可急,這不止胃痛問題,還會間接致肥。
咀嚼與熱量吸收
「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」於2011年刊登一篇研究報告,便是探討飲食時咀嚼次數及能量攝入的關係。
研究方法以十四名偏肥及十六名偏瘦的青少年作對象作,探討咀嚼對能量攝入的影響,而試驗對咀嚼次數有嚴重限制,一組是「少次數組」,每10g食物只咀嚼15次,另一組是「多次數組」,每10g食物就咀嚼40次。
結果顯示同一份量食物也好,「多次數組」的熱量吸收都比「少次數組」減少11.9%。
而且「多次數組」除了能量吸收少了外,對身體的內分泌物水平都有影響。
「多咀嚼組」的「ghrelin飢餓素」分泌較少,而「Glucagon-Like Peptide-1」較高。
這兩種都是對瘦身有影響的內分泌物,首先「ghrelin飢餓素」算是對瘦身不利的,它由胃所分泌,當去到腦部時,會刺激腦部帶來一個想進食的慾望。所以如這內分泌減少,人便不會這麼容易想進食。
如說「飢餓素」是一個對瘦身不利的內分泌物,那Glucagon-Like Peptide-1」就是對瘦身有利。
「Glucagon-Like Peptide-1」,中譯胰高血糖素樣肽-1,簡稱GLP-1。由小腸所分泌,作用是刺激腦部中的下視丘,產生飽肚感。
結論
從這報告透視一個有趣現象,你是否食得飽,未必與食物份量有關,反而與你咀嚼次數有關。
簡單總結,每口飯越咬得多,你越容易有飽肚感。
因為當你咀嚼次數越多,體內引起飢餓的內分泌物「飢餓素 ghrelin」就會減少,相反增加飽肚的內分泌物「GLP-1」就增加。
很多辦公室白領不是不想減肥,但因正午食完飯後,往往下午就覺得肚餓感覺很不好受,結果又想食零食,零食往往又高糖高脂,想不肥都難。
從這份研究推算,實際不是真飢餓,只是體內的「飢餓素 ghrelin」分泌太高。
不妨留意,身邊那些經常零食不離口的同事,會不會都是食飯很快的?
因此,如你決心瘦身的,第一步是每啖飯都盡量多嚼,把食物咀嚼到完全爛透為止,目的是增加體內引起飽肚感覺的「GLP-1」及抑制引起飢餓的「飢餓素 ghrelin」。
之後你會很驚奇,可能整個下午你都不覺肚餓了!